发布于  更新于 

2023 的 4 个瞬间

转眼已经到了写年度总结的第四个年头。过去每年,我的年度总结都似有似无地在开头就定下了一个基调。2020 年,我分享了高考的波折和它给我带来的成长;2021 年的大学深度体验让我习惯了生活的平淡如水与取舍纠结;2022 年则更像是夹杂着闹剧的喜剧。回过头来,是一个大学生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大学,历经各种折磨,最后找到自己喜欢的事的故事。

不知为何,在过去的这一年间,我们反复共同见证历史,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创新似乎能改变人类的发展走向,也见证了一位又一位伟人的离世,个中滋味复杂而琐碎。和过去的每一年一样,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很多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故事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听别人的流水账,而我也不再是一个有好几天时间来写一篇年度总结的人。我也间或在思考 2023 年的年度总结应当以什么样的形式才能有所创新。

一天在和朋友聊天时,他提到他在面试时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“你有什么坚持了5年以上的爱好”;当他把这个问题抛给我的时候,我的脑袋里立刻蹦出来的,也是唯一蹦出来的,是“摄影”。我想,照片确实是时光最好的 autoencoder,它用尽可能少但足够生动的形式,呈现出了一段在时间上充分延展的故事,和它背后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。

因此,我从相册里选出了 4 组年度照片,和屏幕前的你一起见证这一年我想要和你分享的 4 个瞬间或故事,并和你分享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。在每组照片中,我会选配一首我认为最合适的音乐,以及一个组图以供你了解更多。

东方风来


        

追飞机的孩子从来没有停下他们的脚步。在 2020 年解锁了 ARJ21 的原班人马,马不停蹄地为了 C919 ,在端午节假期飞去了成都。

国产客机 C919,摄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。
国产客机 C919,摄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。

当飞机在引导车的指引下缓缓靠近廊桥,机身上的“全球首架”标记逐渐清晰可见,航站楼里的飞友们也不约而同地靠在玻璃墙前,机身里的快门止不住地释放。

在两颗 LEAP 1C 发动机的推动下,C919 就像任何一架 B737 或 A320 一样,自信地冲上云霄。窗外是连绵不断的山脉、绵延的河流,内心则涌现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。上一次飞 ARJ21 的时候,我还在四处好奇地观察拍照,感叹我国民航工业进步飞快。三年后坐在 C919 的客舱中,心中似乎已对这些进步习以为常。不过,客机完全国产化仍然有很大距离,特别是发动机及很多关键组件的研发。C919 的成功商业化运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但要让中国的大飞机在国际航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,特别是全方位和 Boeing 与 Airbus 看起,还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完善,以及数十年的试错与改进。

东方风来,翼起翱翔。

Gemini and Beyond


        

北京的阴云让我们错过了双子座流星雨的最佳拍摄时机。12月16日的凌晨,当我们终于站在晴朗的夜空下,流星雨的极大值早已逝去,流星已经不再那么频繁可见,只剩下每小时数十颗的流量。

不老屯的深夜寒风刺骨,除了射电望远镜塔上的指示灯偶尔发出微弱的红光,和汽车驻车灯勉强照亮的一片空地,树林里的昏暗好似要将人吞没。尽管身边也有一同来拍摄流星雨的其他人,孤独和来自黑暗的恐惧也会偶尔翻上心头。

我们在雪地中架着相机对准天空,目光也望着深邃的灰蓝,祈祷着下一张照片曝光时,能够看到一抹流星划过;纵然它转瞬即逝,半秒的光亮也能在画面中留下一抹光华。

双子座流星雨,摄于国家天文台密云站。
双子座流星雨,摄于国家天文台密云站。

一夜的蹲守很漫长,满地的积雪透过鞋袜让双脚失去知觉,戴着手套的双手操作相机也非常吃力。好在,总算有几张像样的照片成为对耐心的最好回赏,人生中第一次拍摄流星雨也不至于无功而返。

And up there in the heavеns, Galileo and those pining for the moon.

星辰的神秘光辉就照耀着人类的好奇心与梦想,让人类对宇宙的渴望和探索在数百年间愈加浓烈,如同古老传说中的伊卡洛斯振翅欲飞。我们构建望远镜窥视星辰的奥秘,发射探测器穿梭于浩瀚的太空,甚至亲自踏上月球的荒凉表面,向着宇宙深处发出问候。就连我的电脑和服务器的名字,也是清一色的 “Orion”, “Neptune” 和 “Voyager”。

Through Pioneer and Hеlix, Oumuamua, Heliopause and Neptune.

我们的科技日新月异,我们的知识日益增长,但与宇宙的广袤和神秘相比,我们依然很渺小。人类在 20 世纪才第一次登上地球以外的第二颗星球;而今天,人类仍未踏上第三片新大陆。而此刻,即使一篇雪花飘落到相机屏幕上,它盖住的地方都可能不止 3 颗星星。在此情此景面前,“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”这样的口号也显得遥不可及。

And in this crazy world, I do. I just want you

更多照片:

全 员 光 滑

感觉前面的内容太沉重了,那么下面一组图就回到我们的传统艺能:梗图合集,让今年的年终总结在每一个欢笑的瞬间定格。


        

有一瞬间,我以为这里是“土尔骑”。

你说柠檬我说茶!

我们的 Cognitive Reasoning (CoRe) 惊动了伊朗唐马儒大中华区总代理:

在批 CoRe 布置的 Essay 的时候突然蹦出来这么一条通知:

湾仔一向我大晒,我玩晒。

Siri 已经知道你翘课了。

当你的 mentor 看到了你的成绩单:

年度翻译:

今年的生物钟也会偶尔混乱。

我的个人网站这个页面是一个有趣的项目,全球所有的人都可以点击网页上的这个按钮,而页面会记录所有的点击,显示总点击次数、上一次点击的来源 IP 和时间,并定期绘图:

突然有一天,远在大洋彼岸的夏威夷开会的 gygg 通过脚本把自己刷成了榜一大哥(我写的代码居然这么抗打):

所以为了感谢榜一大哥……

所以……(怎么榜二也卷上来了。。。)

人生的下一阶段


        
博雅塔与未名湖,摄于北京大学。
博雅塔与未名湖,摄于北京大学。

和故乡去道别,和往事说再见。

这首常常在离开家乡时在耳机中回荡的歌,如今被我用来送给即将结束的本科生涯。收到北大的预录取通知是在中秋节下午,我抄起相机,走进那个曾无数次穿过都不曾拿出相机拍几张图的北大校园,对着标志性的博雅塔和未名湖,拍下了一张经典视角的照片。那一刻,我感到自己的内心无比急切的想要来到这里。

这种急切的心情大概源自于自己在清华园里的诸多不快,它们源自方方面面,有个别课程的糟糕透顶与部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,有一些行政人员办事的拖沓和不负责任,当然还有对一些人际关系的失望。这些不快在我心中积压已久,甚至在写这篇总结当天,还因为一些采购的事情而搞得自己不愉快。

不过,思考再三,还是决定不在文中发牢骚。这个学校给予我的,靠谱和贴心的同学和老师、充沛的科研资源与机遇,以及一条我从不后悔选择的研究道路,都是我的本科中最珍贵的财富。即使这所学校在选人、教学、科研等诸多方面存在众多不足,我仍然非常感激这所学校和他为我带来的这些,也会在唱起校歌的时候感受到心中的温暖和自豪。

若真爱一个人,嘴巴上的咒骂,都成了思念的烟。

这一年之于我,是和 2020 年一样有纪念意义的——即将结束的本科生涯,通向了人生的下一阶段——攻读博士学位。我清楚这对于我意味着长达五年的磨砺,意味着我需要前所未有地认真负责地对待生命的每一个小时、运行的每一行代码、写下的每一句陈述,意味着我要更频繁地接受来自权威人士和门外汉的评价,需要明辨对错。尽管如此,我依然对这个阶段非常期待:我选择了我视野所见范围内我认为最棒的导师,和实验室的每个人都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与工作关系,做着令自己感到喜爱和激动的研究方向,也在逐步拓展并发现自己新的兴趣点。但回顾本科期间的很多次抉择,我意识到这个决策过程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惊险,而走错了其中的任何一步,也许都无法达到今天的状态。

如果默认了自己的平凡,没有选择报名”通班“,也许如今的我还没能接触到令我喜爱的前沿研究方向;如果没有自告奋勇地接过管理计算资源的任务,也许那个能和我每天在飞书微信畅聊科研和生活的导师,如今也可能是别人家的导师;如果因为第一段实习期间进展艰难而没有续约第二段实习,那前面的努力都很可能功亏一篑。而后面,选择题逐渐变成得复杂和 non-binary:选课题、选co-author、选导师、选课程,甚至是选择一次课要不要翘……而这其中的每一步,都还有很多其他先决条件的支撑。

也许在另一个平行宇宙,在某个选择处走上了另一分支的我也有令他期待的未来,那自然是好的;但跨越不同的时空的(只要时间之矢不演我),是每一个结果的背后,都有一连串精妙的因果链。正因为这个原因,在表达我对下一个人生阶段的期待的同时,我要再次强调我对这所学校、这段本科生涯的感激。

纪念无需记得,是心在偷偷下雪。

很多事情都会过去,我再也不用为了 GPA 而在课程论文里写下蹩脚的文字、在期末周翻来覆去折磨那些只为考试而生的脑细胞,不用对着布满线但不 work 的面包板发愁,也再也没法花 900 块钱就能在北京四环边住上一年。也许在很多年后,我坐在宽敞的工位前赶 paper due 的一个夜晚,会想起来那些蜷缩在 D04、科研南楼、邺架轩和一教3层赶过的 ddl。就连采购、维护服务器和网站这种琐碎的技术活,都已经有了学弟来接手(放张图心疼下还没有结束这一切的他):

有时候,这三年多时光中的每一分每一秒,似乎都变得更加具有纪念意义。

因此,尽管这一章节从一张北大的图片开启,我还是希望用一些清华园的照片结束它。

写在最后


        

一次项目会上,我的导师和大家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“海淀烂梗王”,说“搞科研很艰苦,和我一起搞科研很快乐”——这可能的确是对“烂梗王”最好的颁奖词。不过我想我们都清楚,欢声笑语结束后,还是要尽快回到缜密和沉稳的思考中。不同于之前的年度总结,也不同于本人平时乐于插科打诨的状态,在自封“海淀烂梗王”的这年,我的年度总结第一次缺失了密集的梗和包袱,反而在必不可少的梗图环节之外,多了一丝沉重,或者说多了很多思考。

这一年是属于思考的一年:思考问题的解法、思考 paper 的标题、思考博士的课题、思考未来的出路;思考项目合作的人际关系,思考自己的时间分配,思考财务的收支,,甚至是思考下一节课要不要翘。在逐渐走向社会的过程中,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程度逐渐加深,需要独立思考和决策的事情也变得多了起来。

读过我这几年的年度总结的朋友应当清楚,我总爱在年度总结中讲一些云里雾里的道理,好像故事讲着讲着就要端上来一碗鸡汤,或者是在吐完苦水后用一碗糖水安慰自己。有时我也会自我反思,这样写是不是过于矫情了。但在今年我想通了这件事。鸡汤也好,糖水也罢,这些看似矫情和自我感动,是我触景生情时最真实的感受和思考。有些思考只是一些感触和内心活动,而有些思考则会提醒和鞭策我很长时间。也许当你处于同样的境地时,也会与我产生共鸣;更可贵的是,他们也能引发你的思考,进而促成我们之间的讨论——如果你愿意,下方的评论区与我的即时通讯都是你不错的选择。

往期回顾